槟城乔治老镇——新加坡逾两百年老镇

时间:2013/5/8 9:23:05 来源:新加坡留学联盟

  新加坡留学网讯:新加坡逾两百年的槟城乔治老镇,镇里几条主干道都好长好长,莱特街(Light Street)、土库街(Beach Street)、牛干冬(Chulia Street)还有椰脚街(Pitt Street)。沿着大道走,一路上不时能见到有小街横穿而过,形成一个个十字路口。路口的街角,凹凸不平的老墙渍痕斑驳,水洇漫漶的暗印掩住了墙原来的颜色;塗墙灰料大片脱落的地方,露出一块块风雨剥蚀的红砖……

  到过槟城乔治老镇(George Town)的人,一定知道这里的每一条老街,它们见证了好几代人的出生繁衍。不久前,记者再回老镇乔治市,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址”名录迄今已有五载。那一条条老街、一片片老墙仍静静地站在那里,斑驳的面容依然透着淡淡的从容。但再看仔细一点,你会发现,今天的老镇似有了新的魔力——前来探访它的旅人,离开时老街背后的故事已能说出一二,自此老镇更常在念想中。

  老镇这些年做了什么,让停留数天的旅人对她如此念念不忘?

  两个新“向导”

  回到新加坡,整理照片录影,才发现从天起,记者就在两个新“向导”的带领下,从早到晚地“逛”老街——把“逛”字拆开,即“狂走”,正好形容那几天穿逾数十条大小巷子的模样。

  每一条老街的路口转角处,这两个新“向导”总在等着我们,一个嵌在屋墙上,另一个立在屋墙边——嵌在街角屋墙上的,是一块长方形宝蓝色铁牌,上面写着“Historical Names”(历史地名)。因为它以宝蓝色调做底色,我们就叫它“蓝路牌”。街名背后的复杂历史线索,涵括巫华印欧亚四个族群对同一条老街的多层记忆,都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流畅自然,不难看出制作人在田野调查中所下的扎实功夫。

  立在屋墙边的,是槟城人说的“铁线画”(steel rod sculpture):漫画家做好的漫画作品,不在纸上,而是以手指粗细的铁枝扭塑成型,竖在墙边,与墙壁保持数寸的距离。远远望去,铁线画衬着屋墙的斑驳底色,两者融为一体,有一种立体的沧桑效果。

  走一趟老街

  记者跟着这两名“向导”,走一趟老街Lebuh Gereja。这条街的官方马来语路名是“Lebuh Gereja”,跟英文街“Church Street”同义,可它的华文却不是“教堂街”,而是 “义兴街”。这是为什么呢?

  读了蓝路牌才知道,这是一条很有意思的老街,曾一度受到西方教堂和华人私会党“青睐”:“间天主教堂在这街道建立,又称‘葡萄牙教堂’。义兴公司曾在此街道设立总部,后来在19世纪末,拉律锡米械斗时,被客家海山公司击败。”

  不过这条街的华文俗称,倒是一直未变,无意中为今人保留了上世纪华人社会两个帮派人马之间的恩恩怨怨。

  历史地名路牌,选择用蓝色做底色,其实颇有讲究:从早年英国的文化遗产计划开始,“蓝色小匾” (blue plague)就跟具有人文价值的沧桑老屋、知名旧人连在一起,游人一望易生共鸣。

  蓝色之外,文字循着一个“三部曲”格式,也甚见心思:部分是路名,官方马来语路名放在首行,英文和华文路名并列其下,接着的是印度文路名;第二部分,列出华文俗称的方言发音;第三部分内容最多,街名解说用四种语文呈现,巫文英文印度文横排在左、华文解说竖排在右,编排协调自然,让人看着舒服。

  记者最喜欢的是第二部分,事缘这里保留了华文俗称的闽粤方言发音,旁边还配有英文译文对照,方便众多不懂闽粤方言或不谙华文的读者。

  那天,记者站在义兴街的蓝路牌前,乖乖地跟着它学方言、学翻译:“义兴街”,福建话读作“Ghee Hin Kay”,广东话则读成“Yi Hing Kai”。译成英文,意思是“Street of Ghee Hin Society”,这里的“Society”指的是私会党。

  这条老街上的铁线画,也让记者乐了好一阵子,对这条老街的印象也就愈加深了——画中,教堂里神父正在布道,外头嘈杂打斗声不绝于耳;大街上,私会党徒上演全武行,打得兴起七情上脸……

  如果说蓝路牌中规中矩地解说地名,那么铁线画让人惊喜之处,是它的“鬼马搞笑”神来之笔,为年轻世代和外来游人扩大了想像的空间和乐趣:

  数数老镇的铁线画系列,它们不仅以地名来源为主题(“义兴街”、“咸鱼巷”),也表现了街头谋生“揾食”升斗小民的人生百态,如“广东妈姐一脚踢”、“五脚基先生”;南洋街头美食,如“炒贵刁”、“咯咯面”;多元族群共处的人情风貌,如“巫

相关新闻
新加坡留学百科
新加坡留学关键词
专家推荐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