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80多年历史的双溪路路边跳蚤市场,是本地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旧货市场,目前共有331个路边摊位,每天来摆摊的摊贩有180名到240名,不少上了年纪的人士还在那里卖旧货谋生。
这个跳蚤市场的发展与一整代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的集体记忆。
为记录双溪路跳蚤市场的历史,国家文物局自今年4月与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的10名学生合作,分两组人到双溪路跳蚤市场与摊贩进行访问和录像,再制成纪录短片。纪录短片昨天已上载至文物局网站供公众观赏。 关于双溪路跳蚤市场的起源,如今依然是个谜。根据记载,跳蚤市场在上世纪30年代,是梧槽河边的一个小集市。摊贩以前的营业时间是下午3时至6时,什么稀奇古怪的货品都卖,有人因此戏称它是“下午时分的罗敏申”。罗敏申指的是当时广受中产阶级喜爱的百货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里成为很多贫困家庭买便宜日用品的地方。战争结束后,许多“加龙古尼”(旧货买卖商)开始到梧槽河边集市低价售卖旧货,很多人也会来这里寻找二手货和古董。
跳蚤市场逐渐扩大,由于跳蚤市场当时常出现来历不明和非法的货物,有人又把它谑称为贼货市场。失窃的东西,说不定会在那里被人摆卖。
因附近有一家造冰厂(闽南语“结霜厂”),而被本地闽南人俗称为“结霜桥”,广东人则称这里为“淡水河”。
上世纪60至70年代是双溪路跳蚤市场的顶峰时期,摆满货物的道路挤满了人。45年前开始来那里摆摊的邓广源(86岁)受访时说:“1960到1970年代,来看东西买东西的人很多,摊贩生意。我当时一个月可赚五六百元。现在来这里的人少了很多,这一行已不好做了。”
随着政府在1980年代开始进行重新安居和发展计划,不少摊贩被迁移到其他政府兴建的市场。1982年8月,政府再次尝试迁走这里的摊贩,但不到一年,摊贩又回到跳蚤市场来,还时常跟来巡察的稽查员玩“捉迷藏”。
摊贩在1994年再次面临迁离的命运,但不久又回到那里路边摆摊。2011年,跳蚤市场受惹兰勿刹地铁工程影响,市场摆卖范围缩小一半,每个摊位也缩小到一平方米。地铁站在2016年建成后,跳蚤市场也将关闭。
旧货环保商联谊会会长许永坤在那里摆摊约30年,他受访时说:“很多国家都有自己别具特色的跳蚤市场,双溪路跳蚤市场就是这样一个。新建筑哪里都有,外国旅客来到新加坡,也会想看看一些稀奇古怪、具地方特色的玩意儿。跳蚤市场也是年长者赚钱和消磨时间的好地方,不但让我们生活更独立,也不至于在家里发闷。而且,大家都摆摊很久了,已是老朋友,在这里我们又体会到甘榜精神。”
许永坤也表示,旧货环保商联谊会上星期五再次呈请愿书给各个相关当局,希望能考虑安排摊贩搬迁到离现址不远的地方继续营业。
对于双溪路跳蚤市场的去留,带着5岁女儿到访的赵昱玮(32岁,信息技术咨询员)受访时说:“这地方历史悠久,当然有保留的价值。我的女儿最近在电视看到有人用卡带,却不知道那是什么。我于是决定带她来这里看看旧货,让她见识我们以前使用的生活用品。”
根据记载,双溪路跳蚤市场在上世纪30年代是梧槽河边的一个小集市,营业时间是下午3时至6时,售卖各种稀奇古怪的货品,有人因此戏称它是“下午时分的罗敏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