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骨痛热症疫情又刷新纪录,上个星期共有820起新病例,远超2005年时700多起的每周纪录。
卫生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昨天下午3时,过去两天有118起病例。换言之,过去10天来,本地已有938人感染骨痛热症。今年至今累计的总病例已有9421起,比去年全年的4632起多出一倍。
卫生部在回复本报询问时透露,在今年所有骨痛热症病例中,有38起属于骨痛溢血热症(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症状包括严重缺水、血小板锐减,并出现溢血倾向。
根据国家环境局的骨痛热症信息网站,截至上星期五(7日),淡滨尼5道、8道、71街、73街,及81街至84街共出现162起病例,属全国最黑区。义顺6道、9道、义顺环路、21街和22街则以94起病例,成为第二大黑区。淡滨尼中1路、21街和41街则有82起病例,排名第三。
疫情开始往西部和北部蔓延
令人关注的是,在24个红色警戒地区里,已有迹象显示疫情开始往西部和北部蔓延,受影响地区包括蔡厝港51街和52街、裕廊西52街、文礼大道、实龙岗北1道和后港8道等。
上月29日去世的20岁华族男子洪勇汉生前住的后港1道,也属红色警戒区,而他住的第103座组屋,就出现了五起病例。
红色警戒表示这些地区已出现超过10起病例,属高风险区,居民应每隔一天进行五大防蚊步骤。
黄色警戒区则有28个,大多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如武吉班让环路、实龙岗3道和宏茂桥5道。这些地区出现少于10起病例,但仍属高风险区,居民应每星期进行一次五大防蚊步骤,并穿长袖衣物、喷灭虫剂等。
环境局回复本报询问时说,疫情高发率并不在预料之外,因为之前已有预测指出,今年的情况可能比2005年更严重。
2005年是本地历来骨痛热症疫情最严重的高发年,全年有1万4000多人染病,25人逝世。
该局发言人说:“与2005年相比,如今很多病例都能尽早在家庭诊所这类基层医疗服务中被诊断出来,这是因为骨痛热症的诊断工具被广泛运用,2005年是没有这些服务的。在某个程度来看,更多病例的出现也说明社区和医疗人员对病情的意识有所提高。”
要求医疗从业员
密切关注疫情发展
发言人也说,目前的炎热天气是伊蚊滋生的传统高峰期,全民灭蚊运动(Do the Mozzie Wipeout)正式展开后,在5月的首三个星期已初见成效,公寓和有地住宅的伊蚊滋生情况已有改善,而组屋区在这方面的表现过去半年内也有所缓解。但发言人提醒,本地有超过八成人口住在组屋区,因此国人仍须提高警惕。
卫生部受询时则透露,它已与医疗部门合作,确保骨痛热症在家庭诊所等基本医疗服务中获得有效的检测和控制。发言人说:“卫生部已向所有医疗从业员发出通知,提醒他们尽早诊断和密切留意骨痛热症患者的情况。同时也提醒出现10起疫情以上黑区内的家庭医生,要求他们多留意该区的疫情发展。”
卫生部也已与公共医院在病床管理方面展开合作,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高发疫情。
记者昨天走访蔡厝港53街和巴西立51街的骨痛热症黑区,多数居民受访时表示,他们已意识到伊蚊滋生的严重后果,也会自觉确保住家环境的清洁。但仍有少数居民无动于衷,在走廊放置盛满水的大桶,或没有把花盆托盘倒过来放。
家住蔡厝港53街第705座组屋的王小萍(40岁)与丈夫不久前感染骨痛热症,目前仍在康复阶段,需每天复诊检查血小板数量。她受访时说:“我们现在变得更加小心,特别是走廊上种了花草,早上浇花后,都会确保没有积水残留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