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身份与母语文化探究

时间:2013/9/23 13:56:58 来源:新加坡留学联盟

  新加坡华人身份到底是什么?有人说华人移民归化为他国公民后,后代逐渐褪去了华人的色彩,譬如华裔美国人。这只是说对了一半,其实华裔英国人、华裔法国人等等都一样,基本上正如某些人所谓“除了在血统上是黄皮肤黑眼睛,其语言、思维、文化风俗习惯,都已经不是传统中华民族的”。英语已逐渐成为新加坡人的母语论点引起国人关注与议论,自不在话下。但是,其论据也激发国人对自己的身份与语言文化的省思,倒不是一件坏事。

  但是,新加坡华人身份毕竟不同。他们和新加坡马来人及新加坡印度人一样,都是建国者,国家主权构成者。这点与美、英、法等国的移民不同,他们都是归化了的公民,而公民多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我们是建国者及建国者后裔身份,是国家主人不是过客,我们有权主导国家的走向。

  新加坡留学网介绍,新加坡华人认同自己是新加坡人,而不认同是中国人,这并不等于说自己失去华族特性。根据文化学诠释,民族要素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等将长期存在,民族差别将长期存在,因而民族特性也将长期存在。换言之,华族、马来族、印度族的各自民族特性将长期存在,而各族间的文化差异也将长期存在。新加坡华人仍然过华人新年、端午节、中秋节等,生活方式和习俗也没多大改变,马来族和印度族亦然。不同种族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和睦共处。随着科技进步神速,传媒信息弹指可得,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跟潮风,举世皆然。跟潮风与偶像崇拜现象未必就是西化,如韩国江南style(骑马舞),连欧美人也疯狂。但这些都是短暂现象,不会因此消弭民族特性。

  新加坡既是多元种族构建而成,就必须一视同仁地尊重与传扬不同种族的语言文化。基于英语是行政语言,又可作为各族沟通共同语,它之所以成为强势语言,是客观时势造成,非主观人力所能改变与扭转。至于华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理所当然地成为各族的母语。为了使母语得以传扬下去,当局不得不在校内推行双语教育政策,并于1969年把双语教育制度化。2012年新春团拜会上,宗乡总会会长蔡天宝宣布宗乡总会将成立具有四大功能(文化中心、活动中心、交往中心和融合中心)的华社文化中心,并表示希望这个任重道远的构想能得到政府和各界的鼎力支持,以便付诸实践,为社会带来意义深远的影响。这项构想立即得到李总理乐见其成的回应,政府将给予配合和帮助。

  不管各族人民愿意不愿意,要保存与发扬母语文化,我们必须确保双语教育成功推行,虽然这个制度在英语与母语的比率上并不平等,但是“只要我们随时注意调整执行双语教育政策时所出现的偏差,我们才有能力应付未来的变化。”(周清海《英语可能成为新加坡人的母语吗?》,刊于2013年8月23日《联合早报·言论》)事实上,四十多年来,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就是这样地走过来的,也着实栽培了许多双语人才,在各行各业里大展手脚。目前50岁左右的人,几乎都是双语教育制度下的受益者,如政府部长级的傅海燕、杨莉明、沈颖等。由于工作需要,有些人可能英语显得很灵光,母语相形见绌,但如果工作环境的语境改变,他们还是能破茧而出,一飞冲天的。随着中国和平崛起,这种母语发展机遇情况将更明朗化。与此同时,新加坡华社如宗乡总会等都责无旁贷地负起传承与发扬华族语言文化的工程。这些方面的努力也得到政府的鼓励,李显龙总理2008年10月4日在茶阳(大埔)会馆庆祝成立150周年宴会上发表的讲话中,建议本地华社团体应更多地参与公益事业和推动华族文化。他吁请会馆考虑支持一些重要的文教活动,特别是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对华族文化和语文的兴趣的活动。

  总而言之,国际大环境对于华族文化的弘扬是有利的,国内的小环境也不断做出调整与改进,华族的语言文化必能保持其延续性地发展下去。有人所提到一些华族学生厌恶、排斥华文现象,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这些困境与心态问题必须设法化解与纠正,以免因噎废食,自我放弃双语教育所带来的好处,更不能任意自我撤消建国者及建国者后裔的身份。因为这些都不是好事。

  了解更多新加坡留学最新相关资讯,请点击:http://www.edusg.com.cn或拨打咨询热线:4008-066-065专业新加坡留学顾问为您一对一解答。

谨防留学小误区 从留学指南开始

相关新闻
新加坡留学百科
新加坡留学关键词
专家推荐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