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媒体报道公路暴力的事件层出不穷,绿苑中学中四生杨骏楷(16岁)和同学决定运用设计与科技科目所学的知识,设计出挂在后车窗的“谢谢让路”电子发光标牌,希望鼓励公路使用者以礼待人。
杨骏楷说:“我们将按钮装在驾驶排挡旁,司机顺手一按,标牌会自动亮起,轻而易举就能向让路给他的驾车者表达谢意。”
绿苑中学四年前将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融入部分教学和学校活动,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在解决现实问题上。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举办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中,新加坡中学生在2012年“解决问题能力”环节名列。“解决问题”虽不是专门科目,但本地不少学校通过教导思维技能,鼓励学生为现实中的问题,设计创意解决方案。
绿苑中学设计与科技科目主任张敏濠说,校方参考美国设计公司IDEO以人为本,制造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的设计理念,开发出一套容易让学生掌握的思维方法。
他说,这套思考技巧包括辨识问题、构思和筛选解决方案、实践及完善等步骤,“校方希望学生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意,以便在未来面对实际生活的问题时,找出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谢谢让路”标牌是该校去年参加“全球孩童创意行动挑战”(Design for Change)的作品之一。另一项由该校中三生魏宗彦和茹丽文(同为15岁)设计的“多功能拐杖”,则在上述比赛获得人气奖。
两人去年到老人院参与社区服务后,开始关注年长者日常生活面对的问题,例如,上巴士时花时间摸索口袋寻找易通卡等,因此决定设计一个安装在拐杖,可套入易通卡的小塑料匣子。魏宗彦说,考虑到老人易跌倒,匣子也安装感应器,拐杖一倾斜就会触动警报,而它也设有照明灯,方便夜间使用。
科中融入“思考程序”
科兰芝中学2009年起陆续在不同科目的教学中,陆续融入一系列“思考程序”(thinking routines)。这些思考程序是参考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项目“零点方案”(Project Zero),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思考及探索、从不同观点分析及衡量问题利弊等。该校在去年将思考课程纳入专长项目计划(Niche Programme),中一至中三学生须利用相关的思考模式完成专题作业。
中二普通学术源流学生迪内斯(14岁)观察到女佣高楼抹窗坠楼的惨案不时发生,他和同学目前正着手设计一个具洗窗和刮水功能,并可转180度的拖把,擦窗时无需攀凳子或把身体伸出窗外。他说:“过程中,我学习到如何发现问题,再进一步思考如何改善现状。”
该校中三生的社会与科学课也重点采用思考程序。例如,去年这门课要求学生针对多元社会所面对的挑战,在课堂上呈现短剧并制作短视频。中四生洪伟恒(16岁)和组员选择恐怖主义活动为主题。他说:“我们对此课题起初一无所知。在思考程序引导下,我们不断寻找资料进行探讨,得出的结论是大家必须维持警惕,才能保护身边亲友。我们最后通过拍摄视频,把想法呈现出来。”
社会与科学教师李雯婷认为:“思考程序让学生学习如何发问,推动他们去寻找答案,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答案出现。”